书架
怀念我的公公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公公感情用事,心地善良(7)——他对幺幺也好,幺幺和大保相处也累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1/3)页
  公公的善良还体现在对幺幺的关心上。幺幺是公公的大兄弟,生于1936年,排行老四,比公公这个三哥小3岁,比小保这个妹妹大7岁,比小老子这个小兄弟大9岁。

  幺幺小学成绩不算差,但是那时升学率不高,他小学毕业没考上中学,只好在家务农。但平时在农村也没放弃喜欢看书的爱好,据小保回忆这个哥哥的文科文化水平相当于初中生,尤其写得一手好字。解放后他经常被村上干部请去到处在岩石上,在墙壁上写大幅宣传标语。

  小保也回忆说幺幺读小学毕业班时,

  每天晚上点着煤油灯认真学习,一心想考到中学去。那时他家里姊妹多,也穷。父母只为糊一大家人嘴而操心,哪里还能想到支持他学业。反而母亲每天晚上提醒幺幺不要看书太晚,浪费煤油。是的,他的母亲心疼煤油花费超过心疼孩子的学业和身体好坏。穷人家的人思维受局限,没有大格局可见逆境出人才是个伪命题,因为出人才比例极低,更多本来该被出的人才被环境废了。当时年幼的小保还没读书,如何懂得读书的重要性。只知道她四哥浪费煤油,每次一听到母亲责怪四哥,她立刻跑去把煤油灯吹熄,保证达到节约效果。最后幺幺落榜了,他私下责怪过他不懂事的妹妹经常把他看书的煤油灯吹熄,也已经不能改变命运了。

  幺幺个子比公公高大,但他干农活无兴趣,总是懒洋洋应付,饿不死就行。他全部心思还是花在看书上,尤其喜欢看中国历史方面书籍和小说书籍,他成年后弟兄分家,其他弟兄都成家了,小保也出嫁了,就他一直不着急结婚,反而继续“一人吃饱,全家不饿“,有点不多的钱都拿来买书看,平时兴趣来了还写写毛笔字。骨子里自视清高,他的爱好和做派与周围农民格格不入。而且因为遗传影响,他和公公性格类似,都是脾气暴躁还有点感情用事。区别是他比公公偏执,也没公公善良。

  他到了适婚年龄一直安于现状,孤家寡人,父母早逝也来不及为他操心。他的其他弟兄姊妹开始替他着急,最着急的人是他三哥。我公公当时很想把这个弟弟的婚姻大事解决好。他主动出击去帮着寻觅最佳兄弟媳妇人选。当时有段时间镇上工厂需要工人,把农村一些社员抽调去当过临时工。幺幺也抽调去某工厂车间当过一段时间工人。我公公就去幺幺所在工厂考察人选,发现幺幺一个女工友对幺幺印象不错。因为幺幺外形清秀,比周围普通人有文化,是有点鹤立鸡群的感觉。我公公立刻私下和那个女工谈话,想撮合她和幺幺耍朋友。女工也同意了,经常主动找幺幺说话聊天示好。公公一看时机有点成熟,趁热打铁找到姑娘,告诉他自己兄弟害羞,不善言辞。希望姑娘大方主动出击。公公还用自己工资买了搪瓷脸盆和毛巾牙刷之类东西送给女工,叫那个女工拿去说是自己出钱买的,作为礼物送给幺幺,可以增进感情。唉,公公真是为了幺幺的婚事操碎了心,不惜花自己钱编排演戏,快成导演了。

  女工也愿意配合演戏,可惜观众不入戏。首先是幺幺当时书看多了,有点多愁善感,愤世嫉俗,对现实和对自己都失望。他的脾气朝古怪方向走,对女方的一再热情示爱不感冒,不接招,反而郑重其事叫女工不要和他耍朋友,说自己以后活不了多久,不是生病死就要自杀死,说自己不忍心害对方结婚当寡妇。他一通胡言乱语之后,把女工吓得彻底死了心。

  这边反而让农村家里的婆婆起了疑心,她听风言风语说公公和女工之前走得很近,公公还送礼物给女工。那公公多半可能是想移情别恋了。平时脾气好的婆婆不淡定了,找公公吵架要弄清楚真相。

  公公贴钱做好事,结果幺幺不领情,婆婆还误会,害他里外不是人,给婆婆解释又解释其中曲折,婆婆才原谅他。

  幺幺的其他兄弟姐妹也曾积极帮他在当地说媒看女朋友,最后都落得“皇帝不急太监急“的下场。幺幺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结婚对象,成为农村大龄剩男。

  此事让远方的大保也坐不住了,她也行动起来积极帮幺幺解决个人问题。并且很快在她的城市郊区找到一个菜农寡妇拖三个儿子家庭,急需招夫入赘。

  菜农这个身份在计划经济年代,算介于农民和城市人之间的半工半农。他们生活在城市周围农村,只种菜卖菜,不种粮食,供应城市居民吃菜。因为不种粮食和其他粮食作物,国家每个月要发粮票和面票等各种票证给他们,从这点上他们的待遇类似城里人。

  幺幺在快四十岁时被大保做媒,入赘到大保所在市这个寡妇菜农家。大保不但给幺幺做通了思想工作,还帮幺幺办理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