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架
兰若蝉声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九章 夺魂赤斧开天地 索命飞翎震楚林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3/3)页
夫节制,殿外兵卒受卫尉节制。

  所以既然那白衣公子是由卫尉部队亲自护卫,身份自然非同一般。

  “祖哥哥,你也是齐国武官出身,可知道林中那怪兽是什么东西?

  刚才经庆哥哥一说,我瞥见路旁的树林就头皮发麻。”

  这殷色可的嘴,可真是越来越甜,几个人刚刚熟络,称呼便越见亲昵。

  那一声不知是庆哥哥还是情哥哥叫出来,说者虽然无意,但不知听者是否也能古井不波呢?

  “哪里会有什么怪兽!料来只是响箭而已。”

  庆云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,“响箭?不可能!在林中瞄准放箭?绝对不可能!”

  “寻常人或许不可以,但对于你刚刚提到的那人,不过是小菜一碟。

  太史叔明,那个号称可以飞矢绣花的男人,说来也算是愚兄的一位故人。”

  庆云恍然大悟,“难怪,难怪那个公子临行的时候特意打量了一下你。

  想来是那个什么叔明认出你来了。

  我当时还在想,席阐文下令搜人的时候,林子里打回的口哨怎么那么复杂。

  如果只是表达回应,这样的暗语未免太不实用了。”

  暅之见庆云能有如此见地,目光颇为嘉许,“不错,大抵就是如此了。

  那位公子我一时尚猜不出身份。

  他们既然来自齐国,必有要事,实在不宜曝露。

  大概因为我也出自齐国武官,他们料想我必可猜出他们身份,不会做出他们不利的事情。”

  采亭听他们聊了半晌,此时才插上话,

  “还好是有二哥在,否则说不定我们也和那些蒙面人一样,落个死无葬身之地。

  那几个恶汉,哎呀,真是想想都后怕。”

  “可怕吗?”几人此时有说有笑,马步也放得缓了些,暅之有心开个玩笑,将声音放哑,故作神秘地说道,

  “他们三个还不是最可怕的。

  太史叔明是当年竟陵王蓄养的死士,那伙人里与他齐名的还有一位,他才真正称得上可怕。

  那人名叫褚万春,浑名褚童子,没有人知道他长什么样子,是高是矮,是胖是瘦,甚至是男是女。

  只知道一旦被他缠上,只有死路一条。

  可是个能止小儿孩啼的狠角色!”

  忽然间,路旁一颗大树轰然倾倒,重重砸在马道上,横住了去路。

  四匹马都被惊得扬蹄长嘶。

  断落的树干只留了一人多高的一节杵在那里,竟然开口说了话!

  那金属摩擦般刺耳的声音,让人不寒而栗,

  “祖家小儿!

  你爹是怎么教你的?

  居然学会在人背后饶舌?

  难道真要我替祖老儿来给你点教训么!”

  随后磔磔干笑数声,那节树干便不知如何缩成了半尺来高的一个木墩。

  几人也不知道是自己眼花还是因为惊马颠簸,竟没有一人看清那截“树干”是怎么消失的。

  想来是那公子留了后手,如果方才自己说了什么对那齐国公子行动不利的话,恐怕仍是难逃一劫。

  此时想来,四人不觉已是冷汗涔涔。

  》》》》》敲黑板时间《《《《《

  本节中用了断枝两个字,是一种去盒斜借代。有些比较红色液体刺激性气味的地方,可能需要略微做一些细节处理。各位看官担待一下。

  我们接着上一章的姓氏话题我们讲一讲田齐和姜齐。

  田齐和姜齐的说法其实是不该并称的,因为田齐王族来自陈国,妫姓田氏,田取的是氏;而姜齐姜姓吕氏,姜取的是姓。以田齐姜齐界定两齐是现代称法,并非“史称”。诸史之中,唯见别分田齐而称者,未见独称姜齐者。关于这段历史,正确的史称是——“田氏代齐”,其中田,齐均为氏。田氏代齐后,亦称齐氏,此前的齐王分家各有姓氏,但并非姜氏。

  一旦成为嫡王族,无论田吕均冠以国氏——齐。比如(姜)齐桓公未登基前也不能叫吕小白,而应该叫齐公子小白,或者简称公子小白。而其后田氏所代,就是这个齐国国氏的使用权。(田)齐桓公,齐王午在出土文物中的铭为“陈侯午”,其子威王,齐王因齐铭“陈侯因齐”,至宣王才有“齐王辟疆”铭物,可见田氏代齐其实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。从某种角度而言,齐国是被陈国用一种不可言喻的方式灭了国。

  对于身份变化引起的称呼变化,有一个更典型的样板可以分析,他就是——商鞅。商鞅本是卫国公孙(公子之子),所以被称为公孙鞅,卫公孙鞅,卫鞅,都是符合王族无氏,以国为氏的规矩的。后来公孙鞅到了秦国,受秦王礼遇,被封在商地,有了自己的封地,便以封地为氏改称商鞅。至于史记中分解不同,上一节我们曾经提到过其中缘由。

  王族在获得封地后,就会自立分家以封地为氏;哪怕没有封地,若是和嫡族亲缘渐远,也会从家族前辈名字中取字为氏以别与嫡族。

  我们就可以用本作中的出现例子,盖,崔,高,庆,吕都出于姜齐王族。其中吕氏是相对古老的本家,太公望受封前就是吕氏。盖氏出自齐襄公,公子齐季逃亡入鲁,鲁王封于盖地,以封地为氏。崔氏出于齐丁公,封公子叔乙于崔邑,以封地为氏。高氏出于齐文公,公子高后人取字为氏。庆氏出于齐桓公,公孙庆克后人取字为氏。姜齐田齐两齐所出五十余氏,是现代姓氏主要源头之一。姬姜是黄炎(古)姓,今日姓氏绝大部分都出于这两个族群,因此华夏又称炎黄之后。

  这里说的有些远了。在上一章结尾我们说到,姓氏史也是历史研究的一部分,姓氏的本家与分家,后世主要门阀郡望的迁徙和扩散,其中因由补充了很多正史没有讲清的细节。比如在周朝,姬为王(古)姓,赵韩魏(晋)燕卫郑鲁吴这些具有非常影响力的大国都是姬姓,这些国家分布在天南海北,所以姬姓氏裔遍天下是很正常的。但姜(古)姓当时仅有齐国一个大国王族,为什么也可以将裔孙遍洒天下呢?可见在当时,齐国一定是采取了一些特殊的策略和举措。关于其中细节,历史没有直言。就像秦代姓氏易俗,历史也没有直言,但结果却是那样绝决有效。

  本文檀宫养谍的设定,便是基于齐姓遍天下这一历史史实作出的大胆假设。

  当然,这种姓氏称法并非没有例外。比如帝舜的姓有两个,姚与妫,都是尧帝赐的,帝舜的有虞氏部落之前没有姓。帝舜部落对姓氏的用法有些混淆,《史记》中,以姓称男的唯一一例出自妫姓。此外楚王不以国为氏,坚持熊氏,也是写入姓氏考的,大概是因为他们以有熊氏正源的一种自居吧。

  孔子姓子,老子姓嬴,吴起姓姬,庆轲姓姜,屈原姓芈,田单姓妫,但是这些(古)姓都不入男子称呼。所以,所以某百科上那些半吊子,非要弄巧成拙把好好的夏后氏都改称姒某某,周王某都称姬某某,西伯昌十八个儿子没有一个以姬为氏的。吕尚周旦古之并称,都变成了什么姜芽鸡蛋?哎,这要回到民国那会儿,先生都得被气死。

  补遗:根据读者提出的问题,特别补遗。比如周王发已逝,应称谥号周武王。如果你认为这只是他的称呼不是名字,想问他的名字究竟叫什么?

  首先,名字就是称呼习俗,应当从意识里接受古代姓氏名字使用与现在不同。其次,对于周武王的注解,最标准的答案应为:大周,姬姓。武王,名发。

  姬姓不是冠给个人的,而是周王族所有女性称呼。天子无氏,有国号,便是王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