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架
兰若蝉声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三十三章 泰伯季历皆传讹 煮萁烹豆总相煎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1/3)页
  李神俊见庆云如此警惕,忙打了个哈哈,满脸堆笑,接着说道,

  “庆少侠莫要激动,事到如今,我便不妨直说。

  我已接受四皇子的延揽,忝为幕僚祭酒,

  太子被囚时,我便已经猜出诸方势力将会在此落子,便先行赶来。

  当然,如你我初见时所说,寻得太皇太后的支持确实是此行最主要的目的之一。

  后来小龙王回洛都与今上定计,各位皇子的核心幕僚多半也有耳闻,

  身为幕僚祭酒,我又怎能毫不知情呢?”

  这个解释倒也说得过去,因此庆云并未起疑,只是冷冷答道,

  “哦?今天我们在寺外刚刚见到三皇子,没想到四皇子却更先一步啊。”

  “哎,所谓笨鸟先飞。

  三皇子与四皇子母族势力比不过两位兄长,自然要格外努力些。”

  李神俊在说这句话的时候,声调拉得很长,神情颇为怪异。

  太子是太后的养子,二皇子乃高贵人所出,

  高冯两家北燕望族,此时自然是北方数一数二的大势力。

  如果放眼其他朝代,太子失势后,无论是比较长幼之序还是母族势力,二皇子的地位自然鹤立鸡群,皇位后事本来应该毫无悬念才是。

  可是偏偏此时此地乃是北朝魏国,此中利弊就变得十分微妙了。

  古往今来,皇族子嗣往往都不习惯于认命。

  毕竟做上那个椅子的人必将权倾天下,而没有抢到座位的,只能战战兢兢苟活一世,稍有僭越或者异动便可能招致灭门之祸。

  这样巨大的反差让无数龙子龙孙,不惜铤而走险,都要尝试挤过那截独木桥。

  拓跋氏先祖吸取了许多前朝的经验教训,因此在立嗣这件事上格外绝决,制定了一套非常血腥,饱受非议的制度——

  坚持长子登位,子贵母死,以杜绝争嗣和外戚干政。

  当皇帝的第一个儿子出生,立即会被立为太子,母亲就地鸩杀,母族逐出京师,太子交由皇后抚养。

  当今太子的母族林氏,更是神秘蒸发,无人知其就里。

  现在太子忽然失势,其余诸皇子的母亲都还好端端的活着,这种情况就变得比较微妙。

  尤其是二皇子,他的母族高氏尾大不掉,“国丈大人”更是手握重兵蹲守在洛都的卧榻之侧——前日庆小侠一行大闹的梁国郡。

  此时若真要循制杀高贵人,清除洛都周边的高氏势力,恐怕不会那么简单。

  李神俊在这里强调了母族的概念,就是想提醒庆云,成也母族,败也母族,除非是老高家想变天造反,否则以高氏的强大必将成为二皇子的拖累。

  庆云神色不变,语气依旧冰冷,

  “所以李兄就把注压在了四皇子身上?”

  “哎,庆兄是个聪明人,有很多东西如果不说透,想来庆兄弟必会怀疑我的真诚。”

  李神俊顿了一顿,和颜婉婉,循循相诱,

  “我陇西李氏存续数百年,自有其道。

  这样的事情经历得多了。

  在这种时刻自然不会将蛋放在一个篮子里。

  我今天主动来找庆兄弟,其实也是受人之托。”

  “哦?受谁之托?”

  “正是庆云放在在寺院后门山道偶遇的那位贵人。”

  “三皇子?”

  李神俊尴尬的咳了两声,

  “不错,三皇子和四皇子毕竟势微,若不协力,难有作为。

  双方母族已经暗里结盟,纵然一方有所损伤,另一方也会出手照拂保其血脉。”

  母族有所损伤,自然代表皇子成事,只要留得根本,在一朝之内再复望族也非难事。

  这一点庆云自然想得明白,不过他心中的疑惑和不安却没有半分消减,

  “你为何将这许多秘辛说与我听?”

  李神俊又抛了一个媚笑,

  “庆兄毕竟是南人,最终并不会卷入北朝嗣争。

  就算你与小龙王结拜,那也是江湖事江湖了。

  小龙王这个闲散王爷,是出了名的重江湖不重社稷,他支持二皇子只是忠于道义,不会入局太深,不妨事的。

  这些事情终究瞒不过今上,也没有什么好遮遮掩掩。

  不过三皇子确实有心结交庆兄弟,特地让我来带一个话,

  希望改日有暇,能够和庆兄单独畅谈,不知道庆兄意下如何?”

  “好啊!不过作为交换条件,我也想从李兄这里换个明白。”

  李神俊没想到庆云答应的如此爽快,又反向自己开出了一个条件,心下不免有些愕然,

  “哦?庆兄弟请讲。”

  “不知李兄对四位皇子有何评价?”

  庆云忽然问及此节,其实是缘于自己的心结。

  本来他心中一直怀有其父弑王失败的遗憾。

  但是在结识小龙王,又得了魏王的承诺后,他继承父志的想法便已渐为尘封。

  但是淡去终非消弭,他认可魏王的个人魅力和施政举措,却并没有被魏王那番四海一的大道理说服。

  陈叔自小对他灌输的华夷大义,仍然充盈他的脑海,深殖他的血脉。

  北朝自古便是中原华族所居,终有一日当归我华族。

  今上魏王复兴汉礼,这很好,但不够。

  若其后魏国君王不能秉持这一国策,庆云依然无法让自己完全释然。

  他被软禁宫中时期,虽然见过几位皇子,甚至还见到了梳着朝天辫的五皇子,

  但与他们都没有什么实际的交流。

  庆云想给自己一个交待,就需要得到一个答案。

  庆云自己很清楚,如果未来魏国的君王真的必须是那个已经被废去的太子,他便绝无可能放下往日恩怨。

  李神俊眼中目光闪烁,显然不太明白庆云为什么会对诸皇子感兴趣,

  但既然言明是一种交换,他自然也不会怠慢,

  只是略微沉思了片刻,便正色答道,

  “废太子你应该已经见过。

  他幼年在平城长大,受代地贵族的影响较大,阴鸷傲慢,对华族颇不友好。

  说实话,中原士族早有弹劾太子的心思,可是没想到最后促成他自取灭亡的,竟然是代地的那些代地旧族,倒也有些讽刺。

  至于二皇子元恪,从学清河崔敬儒,颇有君子之风,只是因为过于宽仁颇遭今上微词。

  三皇子元愉年纪虽然不大,但甚有早慧,善交际,礼贤德,世人以为今之孟尝,只是,如此未免太招摇了些。

  四皇子元怿好读书,喜清谈,城府甚深,喜怒不形于色,也非池中之物。”

  这番评点虽然寥寥数语,点到则止,但却注重时评,兼说优劣,不可谓不中肯。

  庆云也是听得连连点头,看来对方对自己还是十分尊重,没有半分搪塞的意思。

  于是庆云抱拳称谢,

  “多谢李兄,今日我尚有要事,需先去一步。

  还要偏劳李兄带话给三皇子,就说改日必当叨扰。”

  话谈到这里,勉强也能算是言谈甚欢,

  所以李神俊此时表情明显松弛许多,向庆云一抱拳,便又隐入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