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架
暮云碧
导航
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十六回 纵壑鱼(4)

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
第(1/3)页
百里尽染说道:“你祖师爷爷是不世出的武学奇才,他们……兄弟三人之中,你祖师爷爷以剑法最为见长,他的这套素琴剑法,由陶渊明的诗文运化而来,当真是惊世骇俗的创举。”说着脸上满是肃敬之色。

白衣雪瞪大了眼睛,奇道:“陶渊明的诗文?”

百里尽染手拈须髯,点了点头,道:“正是。‘少无适俗韵,性本爱丘山’,陶渊明质性自然,逃禄而归耕,在‘固穷节’、‘耕隐’中坚守自己的素抱,身心无羁,任真自得,陈师道说他是‘不为诗,写其胸中之妙耳’,苏东坡则说陶渊明的诗,‘质而实绮,癯而实腴’。陶渊明的诗文,盖因感情真淳而毫无虚饰,语言平淡而不事雕琢,数百年来备受推崇。你祖师爷本是慧心灵性之人,平生素爱陶渊明,公务之余常以读陶诗为乐,久而久之,福至心灵,他竟从中悟出一套高明的剑法来。”

白衣雪心潮腾涌,遥想当年风落问自陶渊明的诗文之中,悟化出一套惊天泣地的绝世剑法,其内心定然也是思如潮涌,不禁悠然神往,叹道:“祖师爷爷能从陶渊明的诗文中悟出高明的剑法,恐是‘前不见古人,后不见来者’了。”

百里尽染亦叹道:“是啊,你祖师爷当真是百年难遇的一位奇男子。”独自嗟叹了一阵,方才续道:“陶渊明鹤鸣之士,一生有三大雅好,喝酒、读书,弹琴,自言‘欣以素牍,和以七弦。’何以是七弦琴?相传伏羲路过一片桐林之时,见有两只凤凰,从云中栖落于一棵巨大的梧桐树上,桐林顿时霞光万丈。因凤凰能通天应地,协五音、合九德,非竹不食,非醴泉不饮,非梧桐不栖。伏羲认为其栖落的大树必为神木,于是找来了能工巧匠,小心翼翼地将那棵梧桐砍来制琴。他法天地之道,将琴的底板作平,面板则是半圆的弧形,取天地上圆而下方之意,按照一年三百六十五日,琴长三尺六寸五,再按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五行之意,配上宫、商、角、徵、羽五弦,制成了乐器。”

白衣雪道:“因此伏羲造琴,造的是五弦琴?”

百里尽染道:“正是。神农造琴,舜弹琴而天下治,皆为五弦琴。其后文王丧子,加一根弦以制其哀,武王伐纣再加一根弦,共成七弦。陶渊明弹的便是七弦琴。他超然尘外,意趣真古,喝酒是逢喝必醉,读书却不求甚解,弹琴则清歌不绝。那一日你祖师爷夜读《晋书·陶潜传》,书中写道,陶渊明性不解音,而畜素琴一张,弦徽不具,每朋酒之会,则抚而和之。友人问道:‘先生弹琴乃是世之妙手,理当拨弦弹奏一曲,以娱耳目,却为何没有琴弦?’陶渊明回答说:‘但识琴中趣,何劳弦上声!’”

白衣雪面露惑色,问道:“陶渊明一生三大雅好之一,便是弹琴,如何说他‘性不解音’,弹那无弦之琴?”

百里尽染笑道:“问得好。陶渊明自称‘少学琴书’,把琴与书并重,又说‘弱龄寄事外,委怀在琴书’,可见他自幼便对世俗事务毫无兴趣,只喜欢在弹琴和读书中消磨时光。他的《归去来兮辞》中则说,‘乐琴书以消忧’,《时运》中则写道,‘清琴横床,浊酒半壶。’颜延之也说陶渊明‘陈书辍卷,置酒弦琴。’他焉能不懂琴哉?陶的《拟古》第五首写道,‘知我故来意,取琴为我弹。上弦惊《别鹤》,下弦操《孤鸾》。’陶渊明听了一位高士弹琴,就说上弦音距岳山近,琴音高亢激越,如夜半云上孤鹤,唳鸣不已,那叫声凄厉异常,响彻了云表;而下弦音近龙龈,琴音较为婉转低沉,如孤鸾低声哀叫,如泣如诉。”

白衣雪点头道:“李太白听蜀僧弹奏琴曲,写下‘为我一挥手,如听万壑松。客心洗流水,馀响入霜钟。’说的是自己听了蜀僧铿锵的琴音,自觉内心好像被水洗过一般畅快,洋洋兮若江河!一曲奏罢,余音不绝如缕,与暮钟融为了一体,他这才发觉天色已晚,‘不觉碧山暮,秋云暗几重。’如此说来,陶渊明亦深谙琴道,对琴艺极有研究。”

百里尽染道:“正是。那位高士为何要弹奏《别鹤》、《孤鸾》?他虽是一句话没有说,但他的琴声,已经表明了自己的心曲:久别的寡鹤,期盼着和鸣九皋的那一天;离散的孤鸾,也渴望着共栖仙山。陶渊明听了高士的琴声,大为感动,也是直吐心曲:‘愿留就君住,从今至岁寒。’你看陶渊明听高士弹琴,听得如此明白,如何说他‘性不解音’?那真是大错而特错了。他有弦不张,有琴不弹,非是’不解音’,他不为人抚琴,只因世间知音难觅,心曲难诉,只好在自己的内心深处自赏真音,而不拘于音声的外在形迹。正所谓琴虽无弦,而意有余也。可惜世人懂得其间深意的,寥寥无几,萧统、李延寿等人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